批评与自我批评范文
在发现下属有错误时,要掌握速战速决的原则,立即采取行动。随时发现,随时批评,不拖延,如果拖延,让对方想“我一直都是这么做,怎么你过去就没意见呢?”这容易让对方产生种种猜测,以为是另有原因,产生了不必要的隔阂,为今后工作带来阻力。同时你自己也可能把时间淡忘了,旧事重提,其震撼力就大打折扣,而且错误的改正力度也大大降低。
(三)注意批评的12戒
1.戒无凭无据,捕风捉影
批评的前提是实事求是,责任分明,有理有据。但是,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人批评他人时,事先不调查,不了解,只凭一些道听途说,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“小报告”,就信以为真,就去胡乱批评人,结果给人留下“蓄意整人”的坏印象。
2.戒大发雷霉,恶语伤人
人人都有自尊心,即使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。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,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。因此,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,春风化雨。不要横眉怒目,以为这样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。实际上,这样做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,导致矛盾的激化。因此,批评人应力戒发怒。当你怒火正盛时,比较好先别批评人,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。
常言说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切忌讽刺、挖苦,恶语伤人。下级虽有过错,但在人格上与上级完全平等,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.
3.戒吹毛求疵,过于挑剔
批评人是必要的,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。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、小毛病,只要无关大局,应当采取宽容态度,切不可斤斤计较、过于挑剔。这种做法,只能使人谨小慎微,无所适从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甚至产生离心作用。
4.戒不分场合,随处发威
批评人必须讲究场合和范围。有的批评可在大会上进行,而有的只能进行个别批评。若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范围,随便把只能找本人谈的问题拿到大会上讲,就会使对方感到无脸见人,不利于问题的解决。批评人,特别要注意不要随便当看对方下级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评他。否则,对方会认为你是故意丢他的脸,出他的丑,使他难堪,会引起对方公开对抗。许多争吵,往往是由于批评的场合不对引起的.
5.戒乘人不备,突然袭击
批评人,事先比较好打个招呼,使对方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,然后再批评,对方不至于感到突然。比如,有的人做错事,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。这时应当先通过适当时机,吹吹风,或指定与对方关系较好的人先去提醒他,使其先自行反省,然后再正式批评他,指出其错误所在.这样他有了心理准备,不至于感到突然,就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了。反之,如果当对方尚未认识到自己有错,就突然批评,不仅会使人不知所措,还会怀疑你批评人的诚意。
6.戒清算总账,揭人老底
批评应当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。对于过去的问题尽量不要拉扯出来。有些思想工作者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,或为了证明对方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,便把心中积存的有关“问题“全部数落出来。这样做,只能使对万感到你一直暗地注意收集他的问题,这一次是和他算总账,从而产生对立情绪。
7.戒威胁逼迫,以势压人
批评人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,才容易被人接受。如果摆出居高临下,盛气凌人的架势,说不服就压服,动不动就说:“是我说了算,还是你说了算?”或下后通煤:“必须……否则……”
这样,逆反心理就产生了,对方可能会想:干吗一定要听你的?或者反过来挑衅地说:“悉听尊便,请吧,我才不怕呢。”结果是逼而不从,压而不服,激起反抗情绪。
8.戒当面不说,背后乱说
中国有句俗语:“当面批评是君子,背后议论是小人.”这句话反映了人们一种心态:不喜欢背后批评人。当面批评,可以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,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,消除误会。如果背后批评,会使对方产生错觉,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,一定是肚里有鬼。再说,不当面讲,经他人之口转达,很容易把话传走样,造成难以消除的误解。
9.戒以事论人,全盘否定
批评人应尽量准确、具体,对方哪件事做错了,就批评哪件事,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,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,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,把他说得一无是处,一贯如此。比如用“从来”、“总是”、“根本”、“不可救药”,“我算看透你了”等来否定人,都是不可取的。
10.戒嘴上不严,随处传扬
批评人不能随处发威,更不能随处传扬。有的前脚离开下级,后脚就把这件事说给了别人,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,又随便举这个例子,弄得该问题人人皆知满城风雨,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。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作风。
11.戒反复批评,无休无止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。
有的批评只能点到为止。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,心里已经很不自在了,如果再重复批评他,他会认为你老是跟他过不去,把他当成反面典型看待。多一次批评,就会在他心里多一份反感。
12.戒一批了之,弃之不管
批评只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手段,而不是目的,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,在心理上会产生疑虑情绪: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成见?带看这种情绪,他会特别留心领导的有关言行,从中揣测领导对他的看法。当发现领导不理睬他时,他就会认为领导对他有成见;当你无意批评到与他相似的问题时,他会神经过敏地认为你又在讲他,又在与他过不去.为了消除这种猜忌心理,我们在批评之后,要细心观察他的变化,对他表示关心和体贴,有了点滴成绩,及时肯定。有了困难,及时帮助。这样才能有助于消除猜忌心理,达到批评的目的.
资料整理:深圳新励成口才培训学校更多关注:深圳口才培训班